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我国新型工业化现状、问题及加快发展建议_通信世界网(CWW)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,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。近年来,各级政府密集出台落实措施,我国新型工业化在量、质两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;但整体上仍存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且整体统筹不足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为缓慢且新兴产业相对薄弱、产业链韧性不足且缺乏应对科技制裁打击的高效响应机制、工业发展仍高度依赖碳基能源等四方面问题。建议: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基础研究支撑体系;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兴产业,促进要素流动;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;完善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的工业用能体系。
(一)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落实举措密集出台,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。从2023年9月到12月底,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相继召开,对新型工业化在新经济形势下做了新定位和新的工作部署。强调“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,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。”
(二)从规模看成效显著,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,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扩大。一是工业稳定增长,2023年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6%,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。二是建成了全球最大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,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,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项目数超1万个。三是全国布局建设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、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、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、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。
(三)从质量看实力增强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创新能力快速提高,数实融合走深向实。一是产业结构加快升级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.4%提高到2023年的15.7%,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%提高到33.6%。二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我国创新指数从2011年全球第29位上升为2023年第12位;进入全球百强集群的科技集群24个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,其中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3个地区集群进入全球前五。三是数字经济加速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,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;国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18.3万家工业企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9.6%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2.2%。
(一)科技创新仍存在基础研究短板,成果转化不足且整体统筹不足。一是基础研发投入薄弱,领先人才缺乏,从事研究活动人员比重低,难以形成内生原始创新。如2023年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为6.65%,而欧美发达国家稳定在12%以上,同期美国为17.2%,法国为25%;我国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R&D活动人员中占比为42.1%,世界主要国家都在50.0%以上,其中美国为61.8%,瑞典为86.1%。二是我国产学研用转化体系尚未打通,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,科技经济“两张皮”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。如2022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3.9%,远低于美国学者在2019年提出的42%合理专利转化率。三是新一代通信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战略新兴行业创新体系缺少产业技术层面的规划引领,科技创新“孤岛化”。如光通信、卫星通信等跨领域技术战略合作不足、AI大模型等多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,难以针对新型工业化整体发展形成系统性、整体性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。
(二)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为缓慢,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薄弱,产业结构仍需持续优化。一是数字化再造基因不足,数字技术尚未全产业链、全生命周期地融入到实体经济中,导致数实融合不充分、不均衡。如我国工业设备的联网率不足50%,关键核心生产流程数字化程度偏低;2022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整体为24%,远低于33%的全球平均水平和德国的45.3%。二是受限于关键核心技术短板、高精尖人才缺乏、资金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原因,我国中高端制造业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薄弱,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用需进一步加强。三是区域、产业集群之间及其内部未形成高质量分工合作,部分关键产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,协同发展效应不明显。
(三)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,应对科技打击的高效响应机制仍不完善。一是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掌控力弱,产业链局部受阻或断裂的风险较大。尤其是在工业软件、生物医药、高技术船舶、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,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关键技术和设备、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。如我国高端工业软件市场约80%被国外垄断,高端智能传感器90%以上依赖进口。二是发达国家“再工业化”战略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,导致我国产业链外迁趋势明显,严重影响产业链完整性和可控性。如富士康、三星电子、日本汽车制造商、耐克、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纷纷采取“中国+1”策略,逐渐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。三是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相对滞后,应对持续的科技打击未形成常态化、制度化的高效应对机制。如我国产业安全管理职能高度分散在各部委,跨部门沟通和协调量大,难以前瞻性制定全面应对策略。
(四)工业发展仍高度依赖碳基能源,新兴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足。一是传统高载能行业煤炭依赖重,清洁能源替代有待推广。如建材、电力、石化、有色金属四个行业均有60%以上消费能源是煤炭;水泥行业低碳燃料替代率不足2%,而欧盟等国已普遍超39%。二是数据中心、基础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仍高度依赖碳基能源,减排迫在眉睫。如中国能源报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%;2035年数据中心和5G总用电量将占全社会的5-7%,碳排放总量将占全国的2-4%。三是我国钢铁等高碳行业技术工艺和装备仍多采用传统方案,新兴低碳技术因其投资回报周期长,应用水平较低。如2023年“全国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大会”多专家提及,我钢铁行业仍以高炉长流程工艺为主,电炉短流程工艺的碳排放为前者1/3,但行业应用占比仅约6%,而发达国家多在30%以上,美国达70%。
(一)完善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体系,加快核心攻关技术研发及转化。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统筹和系统推进,加快梳理典型产品关键技术体系,找准产业技术短板与强项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,精准发力,提升核心技术攻关整体效能。二是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: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基础学科基地,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;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原始创新的重要作用,聚焦核心攻关技术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。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供需对接,建立健全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,打通产学研用合作堵点。
(二)加大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推进力度,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兴产业,促进要素流动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与协同。一是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落地应用,推动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,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。二是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新兴产业发展,准入条件、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。三是促进要素流动,立足全局引导区域经济功能定位,将不同地区的技术、人才、消费市场及劳动力、资源优势相结合,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与协同联动。
(三)深入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新体系,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,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,应对国际产业环境新变化。一是在战略性技术研发、技术转化上加强国际合作,深入参与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国际分工新体系,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。二是重视基础设施、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营商环境,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夯实产业基础,抵抗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引发的产业链能力破坏。三是建立与高水平开放相适配的产业链安全数据库、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机制,对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判、快速反应。
(四)完善绿色低碳工业用能体系,持续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在工业领域的协同发展。一是加速优化工业用能结构,提升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,提高清洁能源开发应用能效,促进工业燃料低碳化。二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,将新建数据中心优先布局在温度低、利散热、清洁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,并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运行能效。三是加大对低碳技术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,建立健全专项补贴、碳税和安全法规等为低碳技术应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。